close


去年無意中從公視的HI-HD節目中看到一個介紹台灣建築之美的影片,其中有一段就介紹到埔里的紙教堂。
顧名思義,整座教堂就是以紙作為主體的材料,很難想像它竟然經得起風吹雨打的摧殘,這不啻又為建築上的藝術之作。

來到這座紙教堂,不只看建築也看故事,這裡的一紙一物都歷經了不同時間、空間的洗禮,更傳遞了人與人之間跨越國別的情感交流。

這紙教堂在台灣的建立,其背後則記錄了一段感人的重生故事:
在1995年時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當時一位家住東京的坂茂建築師有感於人飢己飢的胸懷,提出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來興建「紙建築」的構想,歷經重重困難與波折終於完成,並將此新建物取名為「Paper Dome」。
而後,在2005年1月,受邀參加阪神大地震10周年紀念活動的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台灣921地震重建區的社區夥伴參加Paper Dome所舉辦的台、日震災地市民交流會時,得知紙教堂Paper Dome計畫拆除移建,遂提出將它移築到台灣的想法,始有了這座紙教堂的重生方案。(詳文請參考新故鄉基金會網站說明)

由於聽聞紙教堂的夜色很美,我特地將該地的行程調整至晚上,只為了感受那祥光之美。

這紙教堂的實際位置座落在桃米生態園區內,門票為一百元但可全抵園內消費之用。




經過一段碎石子路,直接走入紙教堂,其建築宛如一群幾何體的組合,它的主體結構是用58根紙管圓柱所構成,屋頂則用圓形透光的天幕覆蓋,四周門板是以方形玻璃纖維浪板製成,就連教堂內座椅也是以圓柱排列。








在夜晚的黑幕下一盞盞圓形的燈光,為這紙教堂增添了幾許氣氛與變化。






走出紙教堂外,從沒想過這紙教堂也有這麼有趣的應用!
一群攝影師們原本想募集當地遊客來拍攝人物的剪影,無奈志願者不多,攝影師們只好自行分成兩批,第一批先當模特兒在半透明的玻璃門前搔首弄姿,第二批則是邊調度對方動作邊趕緊拍照,十分鐘後雙方再相互對調角色!


看著這些素人模特兒在拍攝過程中的各種動作調度,或前或後或仰或跳,其趣味性十足。


教堂一旁的這幢綠色結構建築物則是餐飲區,提供甜點、飲料供遊客休憩。
它是由台灣建築師邱文傑所設計的。
如果說紙教堂是以柔替剛的建築,則這綠色結構物則是以剛仿柔的建築。


原以為這綠色結構體也是紙做的,仔細一看才知是鋼材結構,但它在表面處理上則是仿紙製品,在鋼材上刻出一條條的虛線模仿紙張摺痕效果,並輔以綠色塗裝,顛覆大家原先對鋼材的印象。


它利用這簡單的C型鋼,透過W式的排列,在視覺上形成簡潔俐落的空間效果。









這整個桃米生態園區其實並不大,環顧園區一圈後,發現在角落池塘畔有著一個會發光的雕塑品,彷彿是一只戒指,不停地變換著七彩的顏色,吸引不少人駐足留影。




若要來到這桃米生態園區,建議可於假日的三點後來訪,如此可同時欣賞到這紙教堂的白晝與黑夜之美!
因為它在平日只開放至晚上六點,假日則是延長至九點,有興趣遊玩的人可於三點前先至附近日月潭或埔里旅遊後再過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大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