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前在研究所課程中修了一門課"媒體傳播專題",這堂課程主要探討的議題圍繞在媒體市場的變動,教授陸續邀了不少媒體界的名人或高層主管來分享現今業界的動態及亂象。其中,有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媒體」,個人相當不以為然,故於期末作業提出了一些論述,茲摘錄分享如下:

       現行媒體市場的變動因子主要是來自於「閱聽者習慣的改變」及「廣告收益的高低」。所以,媒體的生存就像是食物鏈般依賴著這兩項因子而茁壯或萎縮。其中,「閱聽者習慣的改變」影響了媒體在「廣告收益的高低」,再進而影響到媒體經理人的經營策略。在一切以利潤為導向的環境下,現行的五大主要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網路),它的收視率、閱聽率及點擊率直接決定了媒體的生存,媒體因之而生、為之而滅,使得媒體在內容的經營上逐漸走向廣告化、商業化。

        有人說這是「閱聽者綁架了媒體」,也有人認為「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媒體」。個人以為,這是媒體人比較不負責任的說法。媒體不只是社會資訊的傳遞者,它還是社會的公器,肩負著社會的公義責任與道德使命感。如果說,媒體只是一味著追尋閱聽眾的氣味走,像個嗜血的鯊魚,那媒體人的專業與使命在哪裡?
 

        社會大眾對新聞內容的需求多是被動的,就像是一隻隻張口待食的雛鳥,它不會主動或者很少自發性去尋找新聞,它也沒有足夠的新聞專業性去判斷或過濾這第一手消息的真實性或可用性。因此,媒體在這裡就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守門員角色。

誠然,社會大眾對新聞的需求是娛樂性盲從與嗜血的,新聞內容羶腥色的蘋果化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對台灣的媒體環境帶來了正反兩個不同的影響,正面影響是提昇了版面閱讀的舒適性及印刷品質;負面影響則是狗仔文化及羶腥色新聞的盛行。這種負面效應不只改變了台灣的新聞環境也影響了媒體的經營理念,在競相逐利的生存競爭下,造成了新聞內容與媒體道德上的沉淪,正因如此,媒體才更須本持社會責任與道德使命做好撥亂反正之責,引導社會大眾走向正軌,而不是共同沉淪隨波逐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東大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